“我有能力这么做吗?”
我们无数次地质疑自己的能力;无论是技能、品格、个性等等。我们又是如何尝试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呢?我们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是通过他人。
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比较。作为人类,我们总是被要求不要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但是,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一忠告呢?如果我们不接受,我们又为什么要进行比较呢?我们又是如何进行比较的呢?
目录
什么是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于195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费斯廷格指出,人类不断寻求对自己的准确评价。他们努力实现对自己是谁、自己的能力和谬论的清晰认识(自我评价)。简单来说,社会比较可以定义为一人或多人的信息与自我相关联的思考过程。进行这种比较是为了获得有关自我各个方面的准确知识(自我完善),并对其进行改进和提高。
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行为会产生一系列结果,包括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抱负水平等。这是一种自我提升,就像一个人坚信自己是可爱和诚实的。这种想法促使他在邻里之间更受欢迎。
社会比较理论的假设
费斯廷格在他的社会比较理论中提出了8个重要假设。这些假设共同构成了整个理论。
1. 人类天生就倾向于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这一假设是该理论的核心。人们往往把自己和别人比较,只是为了准确地了解自己。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有时会变得危险甚至致命。
例如,学习驾驶汽车的人应该了解自己的水平。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2. 当人类自己无法评估自己的能力时,他们就会从外部寻找衡量标准,即把自己与其他能力相当的人进行比较。
例如,如果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智力水平,但又找不到可以自行检验的标准,他们就会寻找其他社会途径,将自己的智力水平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3. 当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或能力相差甚远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倾向会逐渐减弱。费斯廷格指出,人们更有可能将自己与他们认为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因为这样更有助于对他们进行准确的评价。
例如,张三想知道他的游泳水平如何。有两个人和张三一起学习游泳。一个是9岁的男孩,这是他第一次学习游泳,而另一个则与他年龄相仿,差不多跟他在同一时间加入了游泳班。在这种情况下,张三可能会将自己与谁进行比较?
4. 人们与生俱来的动力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改善自己的观点。这是因为观点只有在社交场合才有价值,而能力则不然。
例如,李四认为某支足球队被过度炒作了,因为他们在比赛中表现不佳,他们的成功完全是运气使然。如果没有人可以和他比较这个观点,那他还不如永远不要尝试挑战这个观点。
5. 一些非社会或个人限制使得提高能力成为一项困难或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观点方面,这种限制并不存在。
就观点而言,一个人受到的限制仅仅是有限的信念和观念,以及需要与其他观点保持一致,从而阻止他改变观点。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非社会约束。
然而,如果一个人希望跑得更快或游得更快,就必须克服各种障碍才能实现。
6. 当一个人意识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会导致不愉快的后果时,这种比较就会停止。然而,这仅限于观点。如果一个人明白对方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大相径庭,那么他们就不会浪费时间参与这种对话。
例如,当凯文意识到奥利弗的政治观点与他自己的截然不同时,他避免进行激烈的争论,因为他知道这可能会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就能力而言,如果别人的能力与自己相差甚远,人们就不会再与别人比较。例如,一个初出茅庐的企业家不太可能将自己的生产规模与一个成熟的商业巨头进行比较。
7. 当一群人之间进行社会比较时,群体成员的能力水平必须是一致的。缺乏一致性会使比较变得毫无意义。
例如,如果为音乐家建立了一个比较组,那么只有在所有音乐家都拥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工作年限等诸多因素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他们之间进行比较。
8. 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异,那么他就会减少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动机。
例如,如果一个作者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水平与一个8岁孩子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那么他就最不可能将两者进行比较。
数十年来有关这一主题的研究证明,社会比较是复杂的,人们在利用比较信息为自己谋利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社会比较模型
1. 代理模型:
这种模式关注的问题是“我能做 X 吗?”代理模式预期的是一项陌生任务的成功。
例如,布莱恩想知道他是否可以报名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该模型指出,一项不熟悉的任务的成功取决于先前初步任务的成功。布莱恩考虑参加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因为他过去在各种校际和全国数学竞赛中都取得过成功。因此,他计算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相当高,并选择参加。
2. 三元模型:
三元模型认为,社会比较是基于三个重要的评价问题进行的。这些问题涉及当前偏好、信念和未来偏好。
当前偏好是一个人对某方面的喜好程度(我喜欢 X 吗?)。该模型指出,具有相似偏好和世界观的人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偏好评价。
例如,贝丝很可能会将她的喜好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比较。
信念评估是根据事实的有效性进行的。
例如,所有新妈妈都会患产后抑郁症吗?
在评估信息的有效性时,总是要考虑专家的回答。 不过,即使是这种考虑也取决于专家是否持有类似的宗教、社会和政治信仰及价值观。 因此,该模型重视相似专家在社会比较中的作用。
未来偏好是一个人对未来事物的看法和偏好(我会喜欢 X 吗?)。人们可能会将他们未来的偏好与过去有相同偏好的人进行比较。
例如,如果凯拉和雷过去喜欢过类似的服装,那么凯拉很可能会将她的喜好与雷的喜好进行比较。
这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营销策略,称为协同过滤,即把过去的偏好作为对未来偏好的推荐。
例如,各大购物平台会根据客户过去的购物记录向他们发送推荐信息。 如果你在过去几次购物中一直在购买数码产品,平台很可能会向你推荐或许你会需要的某些配件。
向上与向下的比较:哪种比较更能提升自我?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研究人员发现,将自己与不同的个体进行比较可以增强和保护自我意识,从而满足自我提升的动机。所谓 “异类”,指的是与自己相比技能高低的人,而不是与自己相当的人。
威尔的向下比较理论指出,感到受威胁的人会将自己与比自己境况更差的人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境况更好的人进行比较。
研究还指出,这样做还能提高个人的社会福利。事实上,乳腺癌患者和受到威胁的人如果进行向下比较,就会比不这样做的人更好地应对绝症。
许多医学研究人员发现这种趋势为绝症患者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潜在的空间,并且对此的研究已经进行了近十年。
然而,向上比较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令人厌恶。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将自己与水平比自己高得多的人进行比较,以认同自己和他们的技能,并与他们产生共鸣。
这种观念满足了自我提升的动机,即一个人对那些已经成功的人感到鼓舞和充满希望。
例如,传奇足球运动员克里斯蒂亚诺·罗纳尔多就是谚语“白手起家”的完美例证。他艰难的人生故事和非凡的成功永远激励着许多有抱负的足球运动员和其他许多人。
1997 年,洛克伍德和昆达(Lockwood and Kunda)发现,当个人相信自己的地位有可能改变时,向上比较会增强对能力和动机的自我评价。
向上比较 | 向下比较 | |
---|---|---|
优点 | 1. 增加希望和灵感。 2. 有助于获得亲和力。 3. 激发自我完善的动机。 | 1. 增强自尊心和感恩意识。 2. 提高个人的社会福祉。 3. 培养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 |
缺点 | 1. 引发无能感或自卑感。 2. 削弱自尊心。 3. 产生因那些被认为比自己优秀的人的成功而受到威胁的感觉。 | 1. 会导致人们忽视和轻视那些境况更差的人的努力和困境。 2. 无法激发动力和竞争力。 3. 虽然它能短期增强信心,但从长远来看会导致情绪倦怠。 |
社会比较为何有害?
社会比较并不总是最好的选择。虽然有时它可能会激发许多积极情绪,但消极情绪自然会超过积极情绪。
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就像在质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虽然偶尔这样做可以让我们获得客观的认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会让我们比平时更加痛苦。
当今世界,人们只在网上展示自己最好的生活,隐藏平凡的生活,我们不禁想知道为什么我们没有同样的汽车、衣服、长相、个性等。这会让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感到很糟糕,并让自卑感和无能感席卷全身。
人们如何比较自己的智力与他人的智力?
米拉是个社交达人。人们喜欢她,因为她活泼、幽默,让每个人都感到宾至如归和舒适。但她回家后却感到厌恶自己。她认为自己无能,因为她被认为很笨。她认为自己不够聪明或脑子不够好,无法就周围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事情进行对话。
就像身体形象和其他事物的社会比较一样,人们通常会比较智力。“他比我聪明”。“他比我知道的多”。进而将自卑、自弃、缺乏自信等情绪内化。
米拉没有意识到,智慧并非一条单行道。智慧有多种路径,她能随心所欲做到的事情,别人却不一定能轻易做到。
人们如何避免/停止与他人比较?
- 认清自己的优势和技能。
- 明白每个人的人生旅程都是不同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 避免频繁接触那些引发你与他人比较的地方。
- 心存感激,铭记自己的祝福和成就。
- 避免通过贬低他人来让自己感觉良好。虽然这可能会让你持续兴奋,但从长远来看会让你精疲力竭。
- 请记住,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每个人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经历不完美。
- 努力实现自己设定的目标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而不是花时间去想别人的成就。
- 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同时,也愿意帮助他人、鼓舞他人。这最终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成功和满足感。
- 意识到社会比较的不良影响并努力实现个人成长和目标。
- 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取灵感,而不是进行比较。
媒体在社会比较中的作用
在众多可用资源中,媒体在社会比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风暴席卷全球,人们通过社交媒体高度参与在线交流。尽管关于社交媒体是福还是祸的争论仍在继续,但它为人们之间激烈的社会比较提供了舞台。
Vogel 和 Erin A. Rose 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经常使用 Facebook 的人自尊心较差,并且这种影响受到向上的社会比较的影响。
另一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女性看到媒体上理想化的瘦弱模特形象时,她们会对身体产生不满。
然而,男性也不例外。当对男性进行类似研究时,他们看到描绘地位和财富的图片时,报告称自尊和身体自尊水平较低。
营销机构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获取优势?
营销人员的最终目标是销售他们生产的产品。要做到这一点,人们首先应该对产品持积极态度,这将影响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一种需求感,从而吸引他们购买这些可有可无的产品。为了实现这一营销噱头,他们使用了比较的武器。
例如,几年前,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环形灯可用于拍照,从而获得良好的照明效果。然而,如今几乎每个拥有手机和相机的人都会拿着环形灯来拍摄出好的照片和视频,这显然是社会比较的结果。
当广告展示蕾哈娜使用奢侈品牌“Fenty”的化妆品后看起来完美无瑕、容光焕发时,普通社交媒体用户很可能会将自己的皮肤与明星进行比较,从而感到自尊心下降。这些人可能没有意识到,在屏幕背后,有一整支团队致力于让蕾哈娜看起来如此完美无瑕。
本文翻译自:https://www.communicationtheory.org/is-social-comparison-good-or-bad-explained-with-examp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