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魂深處相知相遇

本文摘自《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的推荐序,作者是金树人。

内容来源:https://blog.xuite.net/lanro/edu/6537143#


生涯諮商是諮商心理學應用學派的一支,受到諮商心理學發展的影響;而諮商心理學又是應用心理學的一支,故其發展也受到心理學這個大環境與主流脈絡的影響。廿世紀心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大的流派轉折,從精神分析、行為主義、人本主義的峰迴路轉,心理學跨入本世紀,出現的陽關大道是所謂後現代的社會建構主義(social constructionism)。

我在一九九四年回到美國伊利諾大學進行一年的短期研究,從馬克‧薩維克斯博士(Dr. Mark Savicas)的一些著作中,發現他已開始嘗試將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帶入生涯諮商。當時受到社會建構主義影響而萌芽的新興諮商學派有二:紐澳的「敘事治療」(narrative therapy)與美國的「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

然而,九○年代將敘事治療與生涯諮商做結合,卻只有一些學者在學理上進行零星的嘗試,還看不到實際的操作。五、六年前,我在台灣師大心輔系有幾位碩士班的學生,想做有關敘事治療與生涯諮商的論文,當時我們選擇的第一本讀書清單,就是賴利‧寇克倫博士的這本大作,這也是截至目前為止,唯一以敘事取向從事生涯諮商的書籍。

許多人想到生涯諮商,就想到心理測驗,以為生涯諮商只是在做心理測驗而已。其實,若能跳出這種偏狹又帶點誤解的迷思,便知心理測驗的應用,僅僅只是生涯諮商在發展初期的一個起始點。現在回首遙望那個起點,就像現代物理學的量子力學遙望當初牛頓的力學觀一般。沒有「當初」,就沒有「現在」;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向前邁開一大步,正是學術典範演化的鐵則。本書所介紹的敘事觀點之生涯諮商,是生涯諮商在後現代浪潮影響下的一種反思與演進,所展現的也是一種新的哲學觀與新的諮商策略。

經過這些年來的摸索與學習,我發現要進入這個新興領域還不是件容易的事,實務工作者必須面臨幾個重大的挑戰。

一、諮商人員角色的轉變

我在二○○二年至二○○四年間,和一群有志學習敘事取向生涯諮商的台北市高中職輔導老師,一同研習這個學派的理論與實作。兩年下來最大的感觸與難處,是如何順利地轉變原有角色。敘事治療強調的心理師是一種not knowing的身分,其中內含著一種比平起平坐還要「無為」與「放空」的態度,必須內化敘事治療的哲學觀才能展現出來;然而,對於學校的輔導老師而言,諮商人員的角色包含了老師的角色,很難抽離師生雙方對於原有上下位差的角色期待與角色行為。可是一旦轉變過來,諮商人員看待學生或案主的視框也會趨近於「不著相」,這體驗很難得,可也難為。

二、諮商關係中的互為主體

許多諮商學派帶出來的諮商關係常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上下位差,一個是助人者,另一個是求助者。上下位差的諮商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主、客體的對立,因而在某些程度上可造成單方面教育性的改變與成長,即所謂的「上所施,下所效」。

然而,敘事治療主張兩者的關係是一種「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ity),強調雙方各自的主體性,以及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共鳴或共振;如同兩口水井,當案主進入自己的故事,到達一定的深度時,諮商師不可能站在井口。故事的敘說是一種個體存在狀態的表徵,下探的深度相同時,諮商師自己的生命故事也會被啟動,與案主在地下水源相通處交會,我認為這是一種being to being在靈魂深處的相知與相遇。

三、從重視「分數」到重視「故事」

心理測驗的結果,在傳統諮商或心理治療領域中,大多是用來診斷。診斷是一個冷峻、暫時性的句點。但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將「分數」視為「故事」的入口敲門磚,從「分數」延伸到「故事」,開啟了豐富的經驗空間,這在華人的文化中別具意義。和西方人相較,東方人較不擅於在陌生人面前談心事,表露內在的私密,所以心理測驗成了很好的媒介,登堂入室之後,磚塊就可以擺在一邊了。

四、在混沌模糊中創生意義

故事的現身有時顯得零碎,甚至連案主都不知其所以然,這會讓諮商師與當事人坐立難安。有趣的是,故事說到盡頭,會有一些情節與情節之間、話語與話語之間隱而未說的東西呼之欲出,就像很多作家寫完章章節節之後,才發現章名或書名「呼之欲出」。意義的發現隱藏在過去的敘說裡,卻可暈染在未來。例如,一部《三國演義》的精華似乎都濃縮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幾個字的意涵裡,於是讀者帶著「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學習,便可用一種新的視域去看穿人世間的紛紛擾擾。

同樣的,故事的混沌模糊令人不安,然一旦案主在舊故事中發現潛隱的意義,新的故事就會找到託付的生命,沁潤入下一樂章的生涯發展。而未來的願景有了對舊故事的洞察,再以其意義貫穿新故事的主軸,力量是很強大的。

五、從「適配」到「賦能」

傳統的生涯理論與實務工作強調「人」與「境」的適配性。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卻擺脫這種靜態與被動的基本論述,躍入一種強調動態與主動的充權賦能。當一首曲子的調性改變時,整個曲風就不同了。當生涯諮商的調性從「適配」(fit)調整到「賦能」(empowerment),也代表著從哲學觀一路下來到實際操作的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賦能」是許多後現代諮商理論常用的語彙,意指從案主的內在去點燃走出諮商情境後的生命力。在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中,「賦能」的強勁力道來自於「情節實踐」(emplotment),其內涵與步驟請讀者詳見本書的第五章。

六、從「故事主角」到「編劇導演」

在舊故事中,案主是「故事主角」,劇本早已寫好,只能照著劇本演出,這種情況在生涯諮商的案例中比比皆是。但是透過故事的敘說,案主發現了新的生命意義,也找到積極正向的自我認同,於是便可依此撰寫自己的故事劇本;這時案主就從寇克倫經常提到的受害者(victim)或病人(patient),變成掌握自己生命的主導者(agent),可以既編又導。

以上幾個重大的挑戰,需要諮商工作人員以智慧一步一腳印地具體實踐。這本書詳細說明了將敘事治療概念融入生涯諮商的理念與步驟。賴利‧寇克倫博士的文字天馬行空,英文版就不是很容易讀上手,常有詰屈聱牙之感。不過第一章讀來或許較為辛苦,之後就會漸入佳境。我建議讀者若能對敘事治療與生涯諮商先行了解,學來更能如魚得水。黃素菲博士剛從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進修回來,加上多年來在敘事治療與生涯諮商的投入與體會,譯來駕輕就熟,她的譯筆使得這本書的可讀性提高很多。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